景点介绍
三原县城隍庙,位于县城内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复修,占地面积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是我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建筑风格和形式集中体现了明代庙宇结构的特点,布局错落有致,严谨宏伟。
在庙门前,有引人注目的照壁,其南有高13米、重约1万公斤的铸铁旗杆一对。木牌坊高大华丽,上书“灵照应祠”,下踞石狮,对峙雄视。门内的藻井做工奇巧。进门楼后,中间石条铺路,直通庙后大殿。东西有廊,廊壁各嵌刻石(岳飞书《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再北通过木、石二道牌楼,前面即棂星门,门 的上下满布浮雕。穿过戏楼,进入庙院。院内殿庑周环,曲屋连属,雕梁画栋。大殿博敞巍峨高13米,殿前高台石栏,栏下有石狮,东有石碑,西有铸铁香炉。钟鼓楼在两庑的北端,形式峻秀,特别之处在于:东鼓西钟。寝宫建筑是华美独特的庭院建筑,雕墙镂花,与众不同。楼、殿的挑檐下,均有风铃;殿脊上的装饰也极为复杂,有琉璃龙、凤、亭阁、文臣武将、奇蛇怪兽,千姿百态,耀眼生辉。
这组明代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多层风格。重重院落向纵深发展,前廊后庑,左右对称,大殿朝南,主体建筑在中轴线最北端 。它自照壁到大殿布置了五重牌楼,一系列的廊庑、石狮等,很自然地把人们引导到城隍庙建筑群的中心。在建筑形式上运用大屋顶、高台基,提高了建筑物的庄重、神秘感,又起到防雨防潮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在使用色彩上,青、白色石质的台基和栏干,朱红色的屋身,檐下彩绘以青、绿为主的冷色,屋面的琉璃瓦则用黄色和绿色,使建筑物轮廓鲜明、气氛肃穆、富丽堂皇、灿烂夺目。1980年和1981年两次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现在该建筑物内展出有三原出土的文物,部分明、清绘画,以及著名爱国诗人、近代杰出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集萃,吸引着不少游人前来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