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山西 >太原

太原

当地特产

更多>>
山西民居砖雕
山西民居砖雕
  • 山西民居砖雕山西民居砖雕,是流传于山西境内的的砖雕技艺。山西民居砖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山西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山西民居砖雕广泛应用于砖瓦建筑中,主要存在形式有:脊领、影壁、花墙、墀头、门楼等。2008年山西省以清徐县为代表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并州刀剪
    并州刀剪
  • “并州自有快剪刀”,太原古称并州,并州快剪刀即并刀指并州所产之剪与刀,以刀口犀利,加工精细而著名。纯由优质钢锻成,剪刀剪毛不粘,厨刀剁铁不卷,式样大方,坚固耐用。其生产历史悠久,其创制约在汉晋之时。明代太原晋府店刀剪已颇负盛名,产品流传国内各大商埠。
  • 山西捏面人
    山西捏面人
  •  山西春节面人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人――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人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张、
  • 全羊汤
    全羊汤
  • “全羊汤”是以羊的全身(除皮毛外)为食材,通过特殊的或传统的方法,精心烹饪而成的羊汤。现有山西全羊汤和内蒙古全羊汤。
  • 头脑
    头脑
  • “头脑”是山西特有的一种清真小吃,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
  • 剔尖
    剔尖
  •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
  • 旅行攻略

    全部景点 景点TOP5
    太原古街巷 No.2

    2.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所以这里有不少留着历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说的,南北走向的叫路,东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图,再走一走,真的是这样。东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宽又长的迎泽大街,一出火车站,的士就带我上了这条大街,以后只要出宾馆就少不了走这条街。它横穿了太原城。东西走向的建设路,并州路,解放路,我也走过。不过走得最明白的还是解放路。因为从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来就上的是解放路。
    晋祠博物馆 No.3

    3.晋祠博物馆

    中国古代纪念性建筑群。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晋水源头。相传是纪念周成王胞弟唐叔虞的祠堂,因其国号晋,故名。郦道元《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知祠兴建于北魏以前。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下诏改晋祠为大崇皇寺。五代天福六年(941)额为兴安王庙。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予以扩建。宋天圣年间(1023~1031)在祠内西隅为叔虞之母邑姜营建了圣母殿。熙宁间改庙为惠远祠,重修了鱼沼飞梁,飞梁前方增建了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明代在圣母殿南侧添建水母楼,复为晋祠,逐渐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祠庙建筑群。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圣母殿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26.83米),进深六间(21.2米),晋水由殿基涌出。殿身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柱上木雕盘龙8条,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所罕见。殿身内外檐柱各一周,侧角生起显著。柱上斗拱形制多样,柱头补间及上下檐相异,梁架简洁,保持着宋制特征。
    圣母殿神龛内外两侧的宋代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珍品。唐叔虞之母邑姜坐像,设置于高大的神龛内,帝后装,凤冠霞披,相貌端庄。龛像四周宫娥侍女塑像42尊,除龛内2小像系后补外,皆宋代原作。男侍谦微,侍女神态仪容各异。各像比例适度,衣饰艳雅,体形丰润,面相清秀。虽经明代重装,但仍不失为宋塑中杰作。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方形池沼之上架十字形板桥,曰“飞梁”,宋建。沼中立小八角石柱34根,用斗拱和梁枋支撑桥面,连至池岸,桥边设钩栏,为中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例。
    晋祠公园 No.4

    4.晋祠公园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圣母殿 No.5

    5.圣母殿

    是晋祠的主体,供奉周武王王后邑姜,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崇宁年间(1102—1106)重修,是宋代建筑殿宇中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在晋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木构建筑。
    圣母殿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为重檐歇山式。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近方形,殿的四周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宋建筑中所独有。这种营造形式,为国内现存古建筑中唯一的实例。在圣母殿四周设廊柱和檐柱,用以负载梁架重量。四周柱子皆向内倾斜,角柱显著增高,建筑史上名之曰“侧角升起”,扩大了屋檐曲线的弧度,使建筑物愈加稳固坚实。柱上斗拱出跳,下檐五铺作,上檐六铺作,昂跳调配使用,昂形规制不一、真昂、假昂、平出昂、昂形耍头等皆用之。斗拱形制如此繁复多变,使建筑物愈益平添了雄浑俏丽的色彩。殿前廊柱上雕刻有木质蟠龙八条,逶迤自如,盘曲有利,系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原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绕柱蟠龙。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
    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是古代艺术之珍品。圣母,原名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武王王后,成王和叔虞之母。殿内宽大明朗,存有宋代彩塑41尊,后补彩塑2尊,共有43尊。主像圣母邑姜,居中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霞帔,神态端庄。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于圣母两侧,手中各有所奉,栩栩如生,为宫廷生活写照。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星耀旅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