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版块
兴趣小组
穷游欧洲
穷游亚洲
穷游美洲
穷游大洋洲
穷游非洲
预订
搜索
及
及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实用干货攻略(更新完毕)
及
及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实用干货攻略(更新完毕)
10袋长老
精华
2016-05-27
16602人阅读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5 13:54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如果说16世纪的英格兰重装骑士还装备覆盖全身的盔甲,那么17世纪,就是这些笨重累赘的金属外设走入历史。同时代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是当时骑士以及连同骑士的装备都迅速被时代遗忘的最好见证。在欧洲,取全身金属盔甲而代之是一种简化版或者说缩水版的“护喉甲”(Gorget),这个名字源自法语的“喉咙(gorge)”一词,并引申为缠绕在当时女性脖子上起装饰作用的丝带。在军事上,这种防护住身体最要害部位(颈部和胸部)的护甲是冷兵器时代必要的装备了。身体其余部分的金属盔甲则以牛皮代替,可以让战斗人员的行动更为敏捷。照片里是我这次参观时拍到的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的来自尼德兰地区的仪仗队所使用的护喉甲,花纹精美复杂。[图片][图片][图片]
护喉甲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才渐渐从欧洲各国的军队中消失,
1830
年,
1850
年,
1914
年,
1931
年。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野战宪兵制服上又重新出现了这种护喉甲,当然其面积也已经缩小到仅仅是一片月牙型的亮晶晶的金属片了,有点类似澳洲土著人的回力镖的形状,而
上述两张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7 21:27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护喉甲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才渐渐从欧洲各国的军队中消失,英国是1830年,法国1850年,德国1914年,西班牙1931年。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野战宪兵制服上又重新出现了这种护喉甲,当然其面积也已经缩小到仅仅是一片月牙型的亮晶晶的金属片了,有点类似澳洲土著人的回力镖的形状,而中国人对此护喉甲的第一印象相信大多是来自于著名的法国喜剧电影《虎口脱险》了。[图片][图片]上述两张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
500
年间,欧洲火枪技术发展按部就班地发展着,而古代中国的弓弩却持续装备军队
2000
年,甚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火枪技术甚至还不如明朝时期。同样有趣的是
1543
年得到
3000
火枪手全歼武田胜赖的“赤备”铁骑军团,打赢关键的长筱之役(1575年)后的不久,德川幕府竟然禁止武士装备火枪,以至日本也重返了刀剑弓矢的冷兵器时代。在这两个东方大国在被西方国家打开国门之前,其火枪的发展高度都停留在了火绳枪
(Musket)
这个阶段。而欧洲则在其后又发展出了燧发枪(
Flintlock
—
后膛击针枪(普鲁士 1840年)。大都会博物馆展示了大量长短枪支,而我只拍摄了这对被用于
--
费尔南德四世
--
婚礼上的两把燧发手枪(制作于
1768
年)。燧发枪的特征在于其扳机的上方有一个夹住燧石用的钳口,扣动扳机,利用弹簧的弹力,燧石就会落下击打击砧,通过传火口点燃火药。由于其不依赖明火,因此使用起来不受雨天的影响。而燧发枪的前代火绳枪依赖长长的火绳来点火,受天候影响极大。改变明朝和努尔哈赤后金部落力量对比的萨尔浒之战中,装备火绳枪(鸟铳)的明军在雨天里完全无法有效使用其先进的火器,结果被使用冷兵器的女真骑兵全歼。既然说到了火绳枪和燧发枪,顺便再介绍一下火绳枪的前辈,火铳。火铳可能就是中国本土发明出来的火器吧,因为其结构
最后编辑于 2016-07-08 19:04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8 10:42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古代中国的盔甲并未在大都会的这个展区里展示,但即使展示了,也不可能有向欧洲重装骑士那样的一体化全金属覆盖的装甲。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弩箭的破坏性远远高于欧洲同时期的弩箭,无论多厚的盔甲对于弩箭的防御效果都不佳,因此,中国古代就索性不把盔甲作为防御性武器的发展方向,而将此重任托付给了盾牌。盔甲的防御对象主要是近战时的刀枪,因此中国的盔甲相对欧洲的骑士装备来就比较轻便。欧洲的弩箭在历史上从未达到过中国弩箭的科技高度,但重装骑士盔甲最终却随着另一种替代弩箭的新式武器的出现而彻底消亡。当然不说也可以知道,这种新式武器就是“火枪”。中国的弩箭由于其突出的优势,甚至在火枪出现的早期依然具有竞争优势,也导致中国的火枪迟迟得不到推广。哪怕是在后期明朝军队出现神机营,其装备的单眼火铳的杀伤力也只是和弩箭相仿。欧洲,特别是英国也曾出现过长弓兵和火枪兵孰优孰劣的争论,其结果是火枪兵由于对操作者技能要求低而胜出。其后的500年间,欧洲火枪技术发展按部就班地发展着,而古代中国的弓弩却持续装备军队2000年,甚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火枪技术甚至还不如明朝时期。同样有趣的是日本在1543年得到葡萄牙传入的火绳枪技术,制造出“种子岛铁炮”,其技术水平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超过其师傅欧洲火铳,但在织田信长凭借3000火枪手全歼武田胜赖的“赤备”铁骑军团,打赢关键的长筱之役(1575年)后的不久,德川幕府竟然禁止武士装备火枪,以至日本也重返了刀剑弓矢的冷兵器时代。在这两个东方大国在被西方国家打开国门之前,其火枪的发展高度都停留在了火绳枪(Musket)这个阶段。而欧洲则在其后又发展出了燧发枪(Flintlock 法国1547年)以及现代步枪的前身—后膛击针枪(普鲁士 1840年)。大都会博物馆展示了大量长短枪支,而我只拍摄了这对被用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费尔南德四世--婚礼上的两把燧发手枪(制作于1768年)。燧发枪的特征在于其扳机的上方有一个夹住燧石用的钳口,扣动扳机,利用弹簧的弹力,燧石就会落下击打击砧,通过传火口点燃火药。由于其不依赖明火,因此使用起来不受雨天的影响。而燧发枪的前代火绳枪依赖长长的火绳来点火,受天候影响极大。改变明朝和努尔哈赤后金部落力量对比的萨尔浒之战中,装备火绳枪(鸟铳)的明军在雨天里完全无法有效使用其先进的火器,结果被使用冷兵器的女真骑兵全歼。既然说到了火绳枪和燧发枪
参观完武器盔甲馆,按照推荐路线就进入一个面积巨大的室内装潢和钟表馆,因为个人兴趣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我只是匆匆从这个区域穿过,甚至没有拍摄一张照片。接下来进入的便是另一个空间相对窄小的雕塑大厅,只是里面的雕像多为国外艺术家所创作,而非此前那个宽敞的大厅里的
Antonio Canova 1757-1822
)的作品
《手提美杜莎头颅的珀修斯》
(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
。以这个古
1545
年由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
创作的,现在位于
the Lanzi Piazza della Signoria
的露天青铜像。相比切利尼作品中表现的少年珀修斯的形象,卡诺瓦的大理石塑造的珀修斯体型更显成熟,但肌肉线条则并不如前者鲜明。也许,在战胜女妖之后的身体理应相对放松吧。卡诺瓦的珀修斯手持着明显巨大且有点丑陋的美杜莎的头颅,侧面端详着自己的战利品。而在切利尼的作品里,珀修斯脚踩女妖的胴体,左手高举美杜莎的头颅,自己的双眼则面向观众,刻意避开自己的战利品。切利尼创作的女妖美杜莎的面容明显较为美丽,头颅的大小也比较符合女性的尺寸,只是脖颈断开处流淌出来的鲜血给人恐怖的感觉。卡诺瓦的雕塑完全省略了女妖的无头躯干,也没有表述流淌的血液,因此从整体观感来说,更突出了珀修斯的英雄形象。如果对古希腊神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美杜莎的背景。我个人的感觉是美杜莎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完全是神权的牺牲品,仅仅因为对
Veneto
地区
Possagno
小镇的雕塑家从小由采石场主兼雕刻家的祖父抚养教育,长大后先受雇于祖父,后则学艺于威尼斯,
1800
年回到意大利。其最著名的雕塑包括目前展示于
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1787
》
和位于罗马
Galieria Borghese
的《
Venus Victrix 1805-1808
》。前者几乎就是除了《蒙娜丽沙》之外,卢浮宫的标志,而后者也是广为流传的维纳斯形象。大都会博物馆的这座珀修斯的雕塑,来历也很有趣,原先在
1796
年被拿破仑掠走到巴黎。教会失去宝物后,只能请卡诺瓦再创作一尊雕塑取代原来阿波罗雕塑的位置,于是便诞生了这尊珀修斯的雕塑。
1815
年,拿破仑退位,阿波罗雕塑重返梵蒂冈,但由于卡诺瓦的作品实在太成功,因此在阿波罗重返原位之后,珀修斯的雕像目前依然同时摆放在梵蒂冈。大都会展示的这尊,则是
Valeria Tarnowska
从卡诺瓦本人处购买的第一尊复制品。
虽然是复制品,但由作者本人制作的复制品的意义依然非凡。比如位于卢浮宫的《
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1787
》,它的第一尊复制品在
1796
年由俄国皇室从卡诺瓦本人处高价购得,目前存放于
最后编辑于 2016-07-08 19:06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8 11:05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参观完武器盔甲馆,按照推荐路线就进入一个面积巨大的室内装潢和钟表馆,因为个人兴趣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我只是匆匆从这个区域穿过,甚至没有拍摄一张照片。接下来进入的便是另一个空间相对窄小的雕塑大厅,只是里面的雕像多为国外艺术家所创作,而非此前那个宽敞的大厅里的美国近现代雕塑家的作品。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是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的作品 《手提美杜莎头颅的珀修斯》(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以这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为背景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1545年由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创作的,现在位于佛罗伦萨 the Lanzi Piazza della Signoria的露天青铜像。相比切利尼作品中表现的少年珀修斯的形象,卡诺瓦的大理石塑造的珀修斯体型更显成熟,但肌肉线条则并不如前者鲜明。也许,在战胜女妖之后的身体理应相对放松吧。卡诺瓦的珀修斯手持着明显巨大且有点丑陋的美杜莎的头颅,侧面端详着自己的战利品。而在切利尼的作品里,珀修斯脚踩女妖的胴体,左手高举美杜莎的头颅,自己的双眼则面向观众,刻意避开自己的战利品。切利尼创作的女妖美杜莎的面容明显较为美丽,头颅的大小也比较符合女性的尺寸,只是脖颈断开处流淌出来的鲜血给人恐怖的感觉。卡诺瓦的雕塑完全省略了女妖的无头躯干,也没有表述流淌的血液,因此从整体观感来说,更突出了珀修斯的英雄形象。如果对古希腊神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美杜莎的背景。我个人的感觉是美杜莎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完全是神权的牺牲品,仅仅因为对 雅典娜的不敬,便受到变成妖怪的惩罚,而即使这般雅典娜依然不罢休,继续借刀杀人,设法让与美杜莎毫不相干的珀修斯带着自己授予的各种宝物最终杀死了这位甚至不具备不死之身的美丽女祭司。如果说美杜莎变成妖怪后有什么罪孽,那也仅仅是让正面注视她的男人们变成石头,而这,并非主动的攻击,况且,造成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就是雅典娜本人。相对于美杜莎的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位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卡诺瓦。这位出生于威尼斯所属Veneto地区Possagno小镇的雕塑家从小由采石场主兼雕刻家的祖父抚养教育,长大后先受雇于祖父,后则学艺于威尼斯,罗马,再后扬名于法兰西和英格兰
补充一张网上找的
最后编辑于 2016-07-08 19:15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8 19:23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补充一张网上找的佛罗伦萨的珀修斯青铜雕像照片。2002年第一次游历欧洲时曾用胶卷相机记录此雕像,至今照片还在。 [图片]
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内的另一座手挽七弦琴
,
半躺的
”
女神
”
形象引起我的注意
,
看了简短的介绍
,
才知道她就是现代女权主义和女同性恋的象征
,
萨福
(Sappho),
古
.
这位女诗人比古代
,
她去世时
,
孔子和老子都尚未诞生
.
而相似之处是她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
决不亚于后两位贤人
,
甚至从世界范围内看
,
其影响力可能还远超只在汉语文化圈
知名度比较高的孔子和老子
.
当然
,
萨福的影响力是永远伴随着争议的声音的
,
即使
,
哪怕
,
是在当今人们思想已经较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
.
萨福与女性同性恋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
当今英语中的
Sapphic
就是女同性恋的形容词形态
,
而
Lesbian,
则是女同性恋的名词形态
.
萨福居住的希腊小岛名为
Lesbos, Lesbian
原本意为
Lesbos
岛上的居民
,
而现在则是女同性恋者的标准叫法
.
值得注意的是
,
原先的
homosexual,
现在已经被正式摒弃
,
原因是包含贬义
.
男性同性恋者接受的正式叫法是
gay,
而女性同性恋者就是
Lesbian.
萨福的诗作水平到底如何
,
作为母语不同的本人是无法体会的
.
但从同一国家
,
同一文化背景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将她比作第十位缪斯来看
,
她已经是人类女性中诗艺可以达到的巅峰了
.
而即使是在两性世界
,
可以和她比肩的诗人也只有荷马
.
当然这都是以古希腊文化圈为范围所做的比较
.
今天可以看到的萨福的作品
,
不到其所有著作的千分之一
,
且多残缺
,
加之古希腊语和英语之间音节差异较大
,
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更大
,
因此
,
翻译过来的作品在我看来已经丝毫无感
.
有些汉语译作将其诗句译得如诗经里的古风一般
,
实在太过牵强
.
萨福所处的年代和国度
,
可以说是同性恋的黄金时期
,
当时的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
,
甚至到了颂扬和纵容的程度
.
萨福在
Lesbos
岛上设立的女子学校
,
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远超所谓的桃李之情
.
但当时的岛民非但不指责
,
还很喜爱这位诗人
,
甚至将她的头像铸造在了流通的钱币上
.
也许
,
古希腊是推崇
”
柏拉图式爱情
”
的精神之爱的
,
而同性之间的感情超越
”
性
”
的生理本能
,
因此被认为是更加崇高的
”
爱情
”.
这和现代社会的
”
同性恋
”
是有本质分别的
.
因此
,
把萨福当作女同性恋者的
”
先驱
”,
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
有关
”
同性恋
”,
古今中外皆有先例
,
来自于同性恋者自身的表述
,
著名经济学
”
爱情
”
的纯洁之处
,
并尽量切割其与
”
性
”
的关联
.
相对而言
,
当今的各种文艺作品中的
”
同性之恋
”,
更多地强调了缘自生理的性取向
,
因此
,
相对于通常的男欢女爱
,
同性之恋只能是一种异于通常状态的
,
本能的生物特性的表现
,
无法上升为柏拉图式爱情高度的感情
,
也就无理由将萨福标榜为现代女同性恋者的先驱了
.
“柏拉图式爱情”高度的同性之恋和基因排序问题导致的同性之恋还有一个区别是,前者往往是双性恋。比如,萨福也具有和通常女性完全相同的性取向,最后甚至也是因为无法得到一位男性船夫的爱而跳海自杀。再比如,凯恩斯也抵挡不住一位
回到这座雕塑
,
是由出生于
Comte Prosper d’Epinary (1836-1914)
于
1895
年创作的
.
作品中的萨福形象更加接近于一位高大健硕的北欧女性
,
虽然服饰装扮是古希腊的样式
,
但脸庞和气质则更象日耳曼人
.
至于第二张正面照片中的
”
长腿
”,
则是由我用的
20mm
广角镜头造成的畸变
,
腿是长了
,
女神也变成
”
大脚怪
”
了
.
最后编辑于 2016-07-09 05:19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9 10:11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内的另一座手挽七弦琴,半躺的”女神”形象引起我的注意,看了简短的介绍,才知道她就是现代女权主义和女同性恋的象征,萨福(Sappho),古希腊的著名女吟唱诗人.这位女诗人比古代中国贤人出现的时间更早,她去世时,孔子和老子都尚未诞生.而相似之处是她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决不亚于后两位贤人,甚至从世界范围内看,其影响力可能还远超只在汉语文化圈 知名度比较高的孔子和老子.当然,萨福的影响力是永远伴随着争议的声音的,即使,哪怕,是在当今人们思想已经较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 萨福与女性同性恋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当今英语中的Sapphic就是女同性恋的形容词形态,而Lesbian, 则是女同性恋的名词形态. 萨福居住的希腊小岛名为Lesbos, Lesbian原本意为Lesbos岛上的居民, 而现在则是女同性恋者的标准叫法. 值得注意的是, 原先的homosexual, 现在已经被正式摒弃,原因是包含贬义. 男性同性恋者接受的正式叫法是gay,而女性同性恋者就是Lesbian. 萨福的诗作水平到底如何,作为母语不同的本人是无法体会的. 但从同一国家,同一文化背景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将她比作第十位缪斯来看,她已经是人类女性中诗艺可以达到的巅峰了.而即使是在两性世界,可以和她比肩的诗人也只有荷马.当然这都是以古希腊文化圈为范围所做的比较. 今天可以看到的萨福的作品,不到其所有著作的千分之一,且多残缺,加之古希腊语和英语之间音节差异较大,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更大,因此,翻译过来的作品在我看来已经丝毫无感.有些汉语译作将其诗句译得如诗经里的古风一般,实在太过牵强. 萨福所处的年代和国度,可以说是同性恋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甚至到了颂扬和纵容的程度. 萨福在Lesbos岛上设立的女子学校,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远超所谓的桃李之情.但当时的岛民非但不指责,还很喜爱这位诗人,甚至将她的头像铸造在了流通的钱币上.也许,古希腊是推崇”柏拉图式爱情”的精神之爱的, 而同性之间的感情超越”性”的生理本能,因此被认为是更加崇高的”爱情”. 这和现代社会的”同性恋”是有本质分别的. 因此,把萨福当作女同性恋者的”先驱”,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有关”同性恋”,古今
离开雕塑区,顺推荐路线行进就来到了整个底层最有“原始”气息的展区
—
亚非拉土著部落文化展区了。当然,这里的亚洲是主要指太平洋岛屿,而不包括东亚的
最后编辑于 2016-07-09 10:12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9 10:35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离开雕塑区,顺推荐路线行进就来到了整个底层最有“原始”气息的展区—亚非拉土著部落文化展区了。当然,这里的亚洲是主要指太平洋岛屿,而不包括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不包括印度,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当然更不包括西亚中东等整个人类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推荐路线绕开了一片很大的区域,也是我此行未能参观的部分。但即使按这个路线参观,有个别展区,比如地下室部分,在我参观期间也处于封馆装修期间,并不能参观,而有些展品的位置也和图示不符,更有些展品则正处于被交换到或借到国外博物馆展出状态。所以,也就不过分强求这个导览图的时效性和百分之百的准确性了。[图片]
首先看到的是拉美土著文明,首当其冲的是
Sican
文明的葬礼仪式用品:纯金的面具,用于剜心的半圆形刀刃的匕首,还有圆形的巨大耳坠和酋长的“王冠”。
2014
年我曾造访秘鲁南部的
Lambayeque
地区的
Sican
文明的出土文物,也代表了南美洲土著文明的共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活人献祭。照片里的这些展品的制作年代为
9
到
11
世纪,相当于
对于半圆刃匕首这种工具,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用起来并不是很顺手,大小也不太合适,也有可能只是在祭祀现场装点门面的摆设。
最后编辑于 2016-07-09 14:05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9 10:37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首先看到的是拉美土著文明,首当其冲的是秘鲁北部的Sican文明的葬礼仪式用品:纯金的面具,用于剜心的半圆形刀刃的匕首,还有圆形的巨大耳坠和酋长的“王冠”。2014年我曾造访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并参观了马丘比丘的遗迹,领略了印加文明的辉煌。但有一点小遗憾是因为大雨,没有去马丘比丘山下热水镇的博物馆,也就没有见到那种用来剜心献祭的工具的真品。当然,类似的工艺品在秘鲁各大小旅游纪念品商店都有出售,但毕竟意义不同。大都会展示的虽然不是印加文明的,但是却是被印加文明击败并融合的秘鲁北部Lambayeque地区的Sican文明的出土文物,也代表了南美洲土著文明的共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活人献祭。照片里的这些展品的制作年代为9到11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唐末,五代和北宋时期。相对于在古埃及展区看到的展品的年代远远早于古代中国文明,亚非拉土著部落文明的发展则远落后于古代中国,但却有一种质朴的“萌”。对于半圆刃匕首这种工具,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用起来并不是很顺手,大小也不太合适,也有可能只是在祭祀现场装点门面的摆设。[图片][图片]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09 10:39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这里再放一张网上搜到的
回复
8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0 17:08
好喜欢这种有知识有厚度的贴子啊!楼主加油!
回复
2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0 22:03
收藏啦,谢谢lz,9月份正好要去呢,学习学习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1 07:19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好喜欢这种有知识有厚度的贴子啊!楼主加油!
谢谢欣赏和鼓励。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1 07:30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收藏啦,谢谢lz,9月份正好要去呢,学习学习[表情]
谢谢鼓励,争取在本月内能完成。大都会非常值得去,我个人认为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1 14:35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谢谢鼓励,争取在本月内能完成。大都会非常值得去,我个人认为纽约最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就是这里了。如果参观前没有详细了解过,在大都会花一整天也就只能象我这样把每个馆最最重要的代表性展品看到拍下照片,而95%以上的展品可能连说明都来不及看一眼就一晃而过了。如果能事先有计划,知道什么展品在哪个地方,效率会高很多。实物和照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只看照片,大都会的官方网站有全部展品的照片,也有简单的介绍,但现场的感觉才是最真实的。
亚太土著展区空间开阔
,
展出了不少尺寸超大的展品
,
除了本文开头部分的木鼓
,
还有一排类似美洲印地安图腾柱的木雕引人注目
.
它们的正式名称叫比斯柱
(Bis
或者
Bisj
由
(Asmat)
人雕刻
.
这些比斯柱高低各异
,
最高的可达
8
米
,
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由一根原木雕成
,
包括上端那个向上伸出的
”
枝杈
”,
也是浑然天成
,
而并非后来插上去的
.
具体的制作工艺是将一棵具有板状根的树干
(
多为肉豆蔻
nutmeg
连根拔起
,
板状根部分仅保留一扇
,
而将其他根去除
,
根冠倒置
,
进行雕刻
.
完成后
,
树根部分朝上
,
原树冠部分朝下插入土中
,
竖立在猎头和食人肉仪式现场
.
比斯柱的用途和巴布亚人的猎头和食人肉习俗密切相关
.
所有阿斯迈特男孩的成年仪式上必须有其他族群的人头和人肉
,
但是被人猎杀的那位
”
受害者
”
也是有自己的族人的
.
而且他们相信虽然被人猎杀了
,
受害人的灵魂依然会徘徊在族人中间不愿离去
,
对族人不利
.
因此
,
必须举行仪式
,
为受害人竖立比斯柱
,
将受害人的灵魂送望另一个世界
.
比斯柱一般都分为三个部分
,
蕴含不同的意义
.
最上端的部分模拟生殖器官的样式
,
象征生命的延续
,
中间部分是一个人偶
,
也是被祭祀之人
,
此人的名字会被刻在比斯柱上
,
最下面的部分则是一艘独木舟
,
也就是运送被猎头者的灵魂的交通工具
.
巴布亚人
(
包括在现在
)可能是人
类整体进入文明社会后,将食人这一风俗保留到最晚的一个群体了
,
至今在
.
以阿斯迈特人为例
,
这个族群目前约
50,000
人
,
直到
1950
年代才被
,
此前他们与世隔绝
,
因此古老的传统也一直保持
.
年
11
月,当时的
49
任),同时也是后来的第
41
任美国副总统
-
洛克菲勒(
Nelson
)的
23
岁儿子麦克尔
-
洛克菲勒(
Michael
)在阿斯迈特人地界内探险时失踪,有证据证明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就是被阿斯迈特人捕食了。
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
,
就不能不提香料和肉豆蔻
,
就是那种制作比斯柱的原料
.
当年风靡欧洲的香料原产地就是东印度群岛
,
后来殖民者才将这些香料植物的种子向东传播到
,
向西传播到东非沿海的
,
以至目前世界上被称为
”
香料岛
”
的地方有四个
,
但其实发源地还是东印度群岛
,
后两者只是水土气候都比较适宜的
”
第二故乡
”.
肉豆蔻作为香料原料之一有其特殊性
,
是唯一一种一种植物的两个部位可以提取两种不同香料的植物
.
第一个部位是种子
,
也就是肉豆蔻
;
而另一种则是肉豆蔻的种衣
(mace).
当年
,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希望垄断肉豆蔻贸易
,
千方百计排除其他殖民国家对产地的渗透
,
偏偏有一个小岛
Rhun
上的土著部落接受了英国人的蛊惑
,
放弃了主权
,
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
为此
,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5-1667)
结束后
,
双方签订了
Treaty
其中英国人把
Rhun
小岛让给了荷兰人
,
而荷兰人也放弃了早就在
1664
年就被英国人强占的原本由荷兰人开拓的北美殖民地新
.
当时来看
,
荷兰人应该还是占了便宜的
,
因为他们终于达成了对肉豆蔻贸易的全球垄断
,
而放弃的仅仅是一个早已失去的北美小殖民地
.
当然
,
当时谁也不会预见到新阿姆斯特丹日后将更名为纽约
,
并成为这个地球上的第一大都会
.
游客在这个第一大都会的博物馆中看着由这种肉豆蔻树雕刻而成的比斯柱
,
以及这个大都会曾经的最高行政官的儿子就是被这些柱子雕刻者的同族给分食了,是否也会有一种世事难料的感慨呢
?
有关新几内亚岛目前一分为二的原因
,
自然也和香料贸易以及殖民历史有关
.
这个世界第二大岛的西部原为荷兰殖民地
,
但东部曾经是
,
后为
.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太平洋上的荷兰殖民地纷纷独立
,
推翻了殖民政府的印度尼西亚成为新殖民主义者
,
要求完全继承荷兰殖民政府的衣钵
,
对于非其本民族的巴布亚岛人也行使起主权来
,
由于后者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
,
印度尼西亚政府于
1961
年
12
月派军队入侵
,1969
年正式并入印尼
,
但至今当地仍有独立运动
.
与之相对的新几内亚岛东部澳大利亚托管地
,
则于
1975
年
9
月
16
日被澳大利亚政府授还主权
,
成为独立国家
.
由此也造成目前新几内亚岛一分为二的局面
.
类似于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新殖民主义做法在二战后其实非常常见
,
印度和
,
但随着这些弱小民族的自主意识的提升
,
这种统治往往也遇到很多抵触情绪
.
最后编辑于 2016-07-11 19:45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6-07-11 19:39
回复
展开引用
收起引用
亚太土著展区空间开阔,展出了不少尺寸超大的展品,除了本文开头部分的木鼓,还有一排类似美洲印地安图腾柱的木雕引人注目.它们的正式名称叫比斯柱(BisPole, 或者BisjPole),由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少数族裔阿斯迈特(Asmat)人雕刻.这些比斯柱高低各异,最高的可达8米,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由一根原木雕成,包括上端那个向上伸出的”枝杈”,也是浑然天成,而并非后来插上去的.具体的制作工艺是将一棵具有板状根的树干(多为肉豆蔻nutmegtree)连根拔起,板状根部分仅保留一扇,而将其他根去除,根冠倒置,进行雕刻. 完成后,树根部分朝上,原树冠部分朝下插入土中,竖立在猎头和食人肉仪式现场.比斯柱的用途和巴布亚人的猎头和食人肉习俗息息相关.所有阿斯迈特男孩的成年仪式上必须有其他族群的人头和人肉,但是被人猎杀的那位”受害者”也是有自己的族人的. 而且他们相信虽然被人猎杀了, 受害人的灵魂依然会徘徊在族人中间不愿离去,对族人不利.因此,必须举行仪式,为受害人竖立比斯柱,将受害人的灵魂送望另一个世界.比斯柱一般都分为三个部分,蕴含不同的意义.最上端的部分模拟生殖器官的样式,象征生命的延续,中间部分是一个人偶,也是被祭祀之人,此人的名字会被刻在比斯柱上,最下面的部分则是一艘独木舟,也就是运送被猎头者的灵魂的交通工具.巴布亚人(包括在现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猎头习俗可能是人类整体进入文明社会后最晚被取缔的一种行为了,至今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依然偶尔有当地人或者游客被土著人以食用的目的猎杀.以阿斯迈特人为例,这个族群目前约50,000人,直到1950年代才被荷兰英国等国的联合探险队发现,此前他们与世隔绝,因此古老的传统也一直保持.1961年11月,当时的美国纽约州州长(第49任),同时也是后来的第41任美国副总统尼尔森-洛克菲勒(NelsonRockefeller)的23岁儿子麦克尔-洛克菲勒(MichealC. Rockefeller)在阿斯迈特人地界内探险时失踪,有证据证明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就是被阿斯迈特人捕食了。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就不能不提香料和肉豆蔻,就是那种制作比斯柱的原料.当年风靡欧洲的香料原产地就是东印度群岛,后来殖民者才
补充几张来自网络的肉豆蔻和肉豆蔻种衣的照片。
回复
相关阅读
相关问答
相关阅读
1
3
当地热卖
当地玩乐
机票酒店
签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实用干货攻略(更新完毕)
穷游兴趣小组
线上线下
欧洲
亚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后院
2004-2017 © 穷游网® qy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Version v5.57 京ICP备1200352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935号 京ICP证140673号